“要從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與風險控制入手,改革機制體制,加速發展可循環、易回收、可降解的新塑料經濟模式?!?2月28日,中國石油消費總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項目舉辦線上發布會,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副教授曹淑艷在發布《中國塑料的環境足跡評估》報告時表示。
多年來,以塑料為代表的“白色污染”問題,成為影響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。實現塑料制品可替代、可降解,成為科研和產業重點關注的方向。
在自然資源保護協會(NRDC)支持下,曹淑艷團隊編寫了《中國塑料的環境足跡評估》報告,研究了中國塑料物質流,分析了塑料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,包括能源足跡、碳足跡和水足跡。在此分析基礎上,報告提出了“十四五”時期塑料消費減量(“塑控”)的目標、路線圖、保障措施和預期效益。
塑料已成為“超級垃圾”
塑料消費,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,也造成了全球嚴重的環境污染。
報告顯示,截止到2015年,人類累計排放了約63億噸塑料垃圾,其中接近80%的塑料垃圾被填埋或遺棄。塑料工業目前消耗了全球8%的石油,其生產和使用環節的碳排放約占全球總碳排放的4%。
曹淑艷在發布報告時表示,如果仍以目前的慣性模式發展,到2050年,全球塑料生產將消耗全球20%的石油,生產和使用的碳排放約占全球碳預算總額的15%。
“塑料消費不僅給我國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,也加速了石油消費增長?!弊匀毁Y源保護協會(NRDC)高級顧問楊富強表示。
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塑料生產與消費國,包裝與建筑是兩大主要消耗部門。我國的塑料生產與消費總體處于增長通道。
報告顯示,1949~1990年,我國初級形態塑料生產累計產量為2000萬噸;但從1991年以來,初級形態塑料生產加速,截止2019年,全國初級形態塑料產量累計已超過10億噸。
塑料在自然環境中降解一般需要數百甚至上千年,從環境容量的角度而言,塑料已經成為“超級垃圾”。以2017年為例,當年全國消費塑料約7600萬噸,約54%的塑料被填埋或遺棄。
曹淑艷團隊在報告中首次系統量化了中國塑料產品的環境足跡。以應用廣泛的塑料聚乙烯(PE)為例,不同品質的PE制造環節的環境影響不同,其中高壓低密度聚乙烯(LDPE)生產的環境影響最大。每噸LDPE生產的能耗為0.96噸油當量,取用水資源16.6立方米,碳排放2.98噸。
報告強調,在塑料領域,“可降解”并不等同于低環境影響。塑料的本質碳齡、在產品鏈中的位置,加上后端處理處置方式,共同決定著其全生命周期的綜合環境影響。如果處置的方式是焚燒,化石基的可降解塑料比不可降解塑料更不環保。
發展新塑料經濟模式
楊富強指出,我國未來要逐步禁止對環境污染嚴重、回收困難的塑料產品消費,并對可回收利用的塑料和生活必需品的塑料消費實行“限制”與“替代”。
“例如,在生產和消費兩端發力,建立禁止生產的塑料種類目錄?!睏罡粡姳硎?。
考慮到擴大垃圾焚燒規模不僅會損害公眾健康,還會加劇財政負擔和資源浪費,曹淑艷在報告中建議,擴大循環利用塑料的規模。“每1噸廢塑料保守估計可替代0.67噸潔凈的樹脂原料,由此避免1噸石油資源消耗和1噸垃圾焚燒,綜合減排5噸二氧化碳?!?/span>
報告認為,推動塑料經濟從開環的線性模式走向閉環的循環模式,是一場從理念、技術、管理及生產、消費的系統性變革。“推動這一變革的關鍵在于:促進易回收的塑料實現100%回收,提高塑料在經濟系統的循環性能,減量發展與平衡發展?!辈苁缙G強調。
報告由此建議提出了未來15年我國“塑控”的總思路:從原料生產、加工到產品銷售、使用及回收利用的全產業鏈環節入手,從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與風險控制入手,改革機制體制,加速發展可循環、易回收、可降解的新塑料經濟模式。
分類管理,減量發展
曹淑艷在報告建議中提出了我國“十四五”時期和中遠期的“塑控”目標:到2025和2035年,我國家庭塑料消費較2017年分別減少10%和25%。
報告估算,“十四五”時期,通過“禁止、限制、替代”等措施,可累積減少傳統化石基塑料消費1180萬噸,如果算上減量焚燒的貢獻,預計可節油2500萬噸;此外還可累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.1億噸,相當于35個500兆瓦煤電廠全年的碳排放量。
楊富強指出,塑料生產和消費的“禁止、限制、替代”,不僅是促進我國石油消費盡早達峰的重要抓手,還對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根本好轉、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。
基于環境足跡的研究分析,報告建議提出了我國“塑控”的總策略:分類管理,減量發展,抓準熱點,以政策優化與創新發展作為促進與保障機制。
“我國未來的‘塑控’要抓住超市、餐飲店等熱點場所,塑料袋、一次性餐具等熱點產品,捆綁及贈品型銷售和包裝型搭售等熱點行為,以及產業鏈服務保障創新,包括生產者包裝設計創新、外賣餐具利用模式創新、物流包裝利用模式、塑料回收分類創新?!辈苁缙G強調。
“我國應建立全生命周期評估(LCA)視角下的塑料管理機制?!眻蟾娼ㄗh,應重點對塑料產品(含塑料包裝)制定強制回收目錄,以及出臺與回收再利用配套的塑料分類技術規范;夯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,試點塑料押金制度,配套回收系統與押金返還途徑,對塑料袋、一次性塑料產品的“費改稅”。
(來源:中國科學報 作者:鄭金武)